一堆色彩、字体各异又很Q的文字,组成描述你性格、行为的词汇和表情,环绕着你的名字,生成一张图片加二维码的图片。前几天,朋友圈一不小心就被一张这样的“性格标签”刷了屏。
所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最初看到这个好玩的图片时,小编我也是满怀好奇之心本能的点击想要查看属于自己的性格标签都说了些什么。然而当小编满怀好奇点开链接时,看到需要获取微信头像、昵称,以及要输入真实姓名及生日等信息才能生成时,果断抑制住洪荒的好奇心,没有继续往下走。因为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常在安全圈混,还是多少那么一点点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的。
然而第二天一起来,却发现朋友圈已被一张张“性格标签”刷屏了,小编的心头不禁涌上一股淡淡的哀伤:哎,不知又有多少人被套路了。如此,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里面的套路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网络诈骗神出鬼没、到处横行的时代,我们总要知晓一点骗子的套路,掌握一点防身的技能。那么,骗子的套路又跟在朋友圈刷屏的 “性格标签”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不仅仅是“性格标签”,朋友圈中,时不时经常都会冒出诸如此类的测试小游戏,他们无一例外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输入你的真实姓名、以及出生日期,甚至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而通过微信获取你的昵称和头像等信息,自然是不用说的了。
那么这些被获取的信息,你以为真的仅仅就是用来生成你的“性格标签”吗?当然不是!
或许你认为,单纯的透漏自己的额姓名、年龄无关紧要,然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你的个人信息无处不在,当这些零碎的信息被加以合并归类,关于你的完整的信息资料便会很轻易的被获取到。那么接下来,这些信息一旦生成,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从轻而言,或许这是某些商家为达到营销目的而进行的潜在消费者数据收集,接下来,你有可能收到各种各样的电话、短信甚至微信的精准推销。可能你会说:除了稍微惹人烦一点之外,这似乎看上去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危害。其实,更大的潜在危害在于:一旦这些信息被非法获取后非法倒卖,一旦落入网络诈骗或者是点心诈骗犯罪分子之手,等待你的或许就是精准诈骗了。
而说到网络诈骗或者电信诈骗这种事,大多数人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据2015年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我们59万人被信息诈骗,或者是电话、木马,或者是钓鱼网站,诈骗损失的金额是222亿元。而今年的诈骗比去年预计更是要超出预期。而且从涉案的案值来看,已经从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到今年甚至有人被骗了1.17亿。同时,因为这种被骗而导致倾家荡产的例子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为此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叹息之余,我们也在细思:为何诈骗分子能够屡屡得逞?如今,诈骗犯罪分子也都与时俱进,采用与高科技的手段结合,诈骗也呈现出大数据、高精准、大数额的新特征。犯罪分子在进行诈骗之前,已经根据手中所掌握的你的众多数据,对你做了很精准的研究,对你进行的是非常精准的社工诈骗。这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诈骗得逞的几率。
诚然,犯罪分子们手中的数据或许是通过传统的社交工程手段如利用钓鱼邮件、木马、病毒等等所获取到的。虽然如今人们对该方面的防范日益加强,但因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手段本身就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所发起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加以防范。
而相较于以上个人信息被被动泄露的途径,这种因为好奇心将个人姓名、出生日期甚至联系方式填写输入无异于将个人信息主动拱手就交了出去。而最关键的是,当这些信息被主动交出之后,我们却并不知道、甚至从未想过这些信息会被用以何处。
很显然,这种利用人们好奇心获取数据的方式无疑属于诱骗公众输入个人信息。但就目前看来,在这方面我国的相关立法还不够完善,缺少一些细节的强制要求,也更缺少对违规者的惩罚措施。因此,除了期待国家能够尽快加强立法,作为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不要让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就被套取。
在这个满是套路的年代,关乎个人隐私信息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要如此真诚的主动奉献出去的好。毕竟,好奇不一定会害死猫,倒是有可能会害死你。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慧邮件邮件营销平台,也可以在我们的慧邮件官网了解更多邮件营销技巧,大数据知识,也可以通过电话:400-666-5494联系到我们,更多精彩知识、活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