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场因机缘巧合的“参禅顿悟”让冯一村的个人标签摇身一变,从“媒体从业者”变成了“ 大数据 创业者”。
那是大数据创业公司井喷出现的时节。2013年,冯一村成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公司——天津大海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海云数据)。凭借可视分析的先进理念和产品落地,海云数据在2016年获得了一亿元的A轮融资,由华创盛景创始人李汉生主导的基金上古资本领投,东方富海跟投;如今海云数据的产品已经服务过近90家客户,其中70多家为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经理人》了解到,海云数据即将启动B轮融资,或将在今年年会期间对外公布。
一路转型
“创业是个苦逼的过程,如果不能‘all in’,千万不要选择这条路。创业者是孤独的,很多时候都不被人所理解,这就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是海云数据创始人兼CEO冯一村创业4年的经验之谈。
▲ 冯一村表示,创业是个苦逼的过程,如果不能all in,千万不要选择这条路。
在创立海云数据之前,冯一村任职于《新京报》,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那时他已经在媒体从业了近十年。但在2012年6月的一天,冯一村被告知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时日所剩无几。当然,后来知道这只是上天和他开的一个小“玩笑”,在得知误诊前,冯一村想了很多,关于人生,关于未来,也正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机缘巧合的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对于非技术出身的冯一村来说,去选择做大数据本身就是个艰难的决定。他时常想如果没有创业,现在应该是一名教师,学校里有假期,他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孩子父母,他女儿现在快一岁了,想想这365天里陪女儿的日子,冯一村都能用手指数的过来。
焦虑、兴奋各种情绪在冯一村内心不断涌现和交织。
2013年,正是大数据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的时候,围绕着大数据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不断成为社会热点,“那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大数据,我们的生活也被数据包围。”冯一村回忆,他判断大数据肯定是未来,“你说春天也好,黄金期也好,总之,当所有人都意识到大数据价值的时候,大数据应用肯定会迎来爆发期。”
因为出身媒体,创业之初的冯一村首先想到的就是做数据新闻。凭借多年的媒体经验,和对数据新闻夯实的了解,很快就让一些知名媒体成为尚在襁褓其的海云数据的第一批客户,不乏新华社、央视这些国家级媒体客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媒体大环境逐渐进入颓势、行业深陷低谷,媒体自身面临转型的生存问题,大多数新闻媒体也基本不愿意花费资金投入,冯一村很快发现了数据新闻在国内几乎没有商业机会和市场前景。
“从创业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清楚的知道,大数据面临的问题是落地。面对数据新闻存在天花板的现状,我和创业伙伴们开始思考如何能将大数据最大程度商业化的问题,”冯一村说,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大数据是有价值的,但是怎么去挖掘这个价值,整个行业都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冯一村开启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型,由数据新闻转向数据可视化。
在2015年上半年之前海云数据一直做可视化,依靠专业的可视化团队和对用户的深度理解,海云数据获得了大量的客户,很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所以在2016年上半年的行业榜单中,海云数据还被作为可视化公司推荐。但是,随着大量的项目实践,冯一村发现仅仅可视化是不够的,可视化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述形式。当下各个行业内系统中有超过80%的数据还静待处理,超过90%的数据价值还被隐藏,而传统的数据思维无法站在业务的角度上思考大数据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无法获得对大数据的认知能力。
在冯一村看来,大数据的可视化存在三个痛点:一是现在大家对大数据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对大数据的影像分析太单一,没有办法进行整合形成全局的认识;三是对大数据的理解仅仅从IT角度,无法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而数据分析是对人机交互的一种新形态的“感知”以此给予数据分析师与决策者真正的大数据认知能力。“通俗的讲,可视化只是界面呈现,不能将大数据真正的落地价值服务于商业。”冯一村解释。
巨大的数据量和杂乱的异构数据,导致行业难以形成对大数据价值的直观理解;而有效数据的分散等问题又会对大数据的业务指导作用造成障碍。针对市场需求和大数据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冯一村开启了创业路上的第二次重大转型,将可视化与多维分析、关联分析、业务分析等分析手段结合;将多种数据转换成实际业务场景,基于上述变化,冯一村将公司业务的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到可视分析领域,一举成为该领域在中国的先行者。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慧邮件邮件营销平台,也可以在我们的慧邮件官网了解更多邮件营销技巧,大数据知识,也可以通过电话:400-666-5494联系到我们,更多精彩知识、活动等着你。